第一章 白月光与汉堡包

1

九月的沈城,空气里还残留着夏日最后的溽热,但早晚已透出初秋的清爽。林晚星坐在驶向沈阳工业大学的动车上,窗外的景物飞速向后掠去,如同她此刻难以捕捉的心绪。她刚刚结束了专升本的漫长征程,如愿考入了这所理想的大学,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本该是纯粹的喜悦与期待,可心底某个角落,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惘然,像窗玻璃上呵出的白气,清晰片刻,又迅速模糊。

她低头,打开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面除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还有一个用干净手帕仔细包好的汉堡。这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就是从那个暑假,和他——陈序——正式在一起之后。他总笑她,说是“汉堡爱好者晚期”,她却理直气壮:“汉堡多好啊,层次丰富,一口下去,面包的软、肉排的香、蔬菜的脆,全都有了,是很有幸福感的东西。”

想到陈序,林晚星的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那个高高瘦瘦,眉眼干净,带着几分少年特有的清冽和笨拙的男孩。他们的重逢,始于高中毕业两年后一次极其普通的同学群里的寒暄,然后顺理成章地加了微信,从“老同学,最近怎么样?”开始,到分享日常的琐碎,再到某个深夜,隔着屏幕,谁先捅破了那层暧昧的窗户纸……一切都自然得像是早已写好的剧本。

可是,真的自然吗?林晚星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在独处的静谧时刻,心底冒出一个小小的、质疑的声音。他们,真的是一类人吗?陈序的世界似乎更广阔,朋友众多,活跃在各种社交圈;而她的世界则相对简单,喜欢看书,喜欢记录,内心敏感甚至有些封闭。除了共同的高中回忆,他们几乎没有重叠的圈子,没有共同的好友。这种差异,在热恋的滤镜下曾被忽略,此刻,却随着大学新生活的临近,隐隐浮现。

动车平稳地行驶着,她拿出手机,点开与陈序的对话框。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他今天早上发来的:“路上小心,到了告诉我。想你。”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她心头一暖,暂时驱散了那点不安。她回复:“快到了。带了‘能量补给’。”后面跟了一个汉堡的表情。

他很快回了一个流口水的狗狗动图。

看,还是有默契的。林晚星想,将手机贴在心口,感受着那份微热的悸动。或许,是她想太多了。

2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陈序正站在宿舍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熙熙攘攘报到的新生。他比林晚星早几天入学,已经初步熟悉了这个即将生活四年的环境。沈阳工业大学的校园带着一种理工科院校特有的规整和硬朗,建筑线条利落,林木却修剪得温柔。

他个子很高,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肩线平直,背影看上去有些疏离。阳光落在他微卷的黑色短发上,跳跃着细碎的光点。他的五官是清晰的,鼻梁挺直,嘴唇的线条偏薄,不说话时显得有些冷淡,但笑起来,眼角会弯起浅浅的弧度,那股冷意便瞬间融化,带上了一种大男孩般的明朗。

此刻,他脑子里想的全是林晚星。那个安静起来像一幅水墨画,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的女孩。他们的开始,确实如她偶尔会疑虑的那样,带着点“一念之间”的偶然。高中时,他们同班两年,说过的话却屈指可数。在他印象里,林晚星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要么低头看书,要么望着窗外发呆,像一株安静生长的小植物,不引人注目,却自有其气息。

毕业后的那次联系,起初真的只是老同学叙旧。他翻看朋友圈,看到她分享了一首小众的民谣歌曲,旋律正是他最近在听的,便随手评论了一句。然后便是私聊,从音乐聊到电影,从过去的趣事聊到当下的迷茫。他惊讶地发现,这个记忆中沉默的女孩,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细腻,言语间带着一种通透的温柔。不知从哪一刻起,每天和她聊天成了习惯,听到手机提示音会下意识期待是她,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有了特定的对象……那种情感的滋生是无声无息的,等他察觉时,早已深植心底。

“是不是换个人也行?”这种念头,陈序不是没有过。在关系最初确立的那段日子,他也曾感到一丝不确定和尴尬。毕竟,他们缺乏那种日久天长的了解和铺垫。但很快,这种疑虑就被与她相处时的真实感受覆盖了。和她在一起,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像指缝间的沙,握不住,却留下温热的触感。一起吃饭,一起压马路,哪怕只是并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他都觉得心安。她身上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能抚平他内心莫名的焦躁。

他想起正式确认关系的那天,是八月二十四日,夏夜的风带着栀子花的残香。他送她回家,在她家楼下那棵老槐树的阴影里,鼓足了勇气,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她的手很小,很软,指尖微凉。他紧张得手心冒汗,语无伦次地说:“林晚星,我们……试试看,好吗?”

她抬起头,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看了他几秒钟,那眼神清澈得像山涧的溪流,然后,她轻轻回握了他的手,点了点头,“好。”

只有一个字,却让陈序的心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漾开层层涟漪。那一刻,所有关于“是不是一类人”的理性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知道,他想靠近这份宁静,想拥有这个女孩。

3

林晚星到达学校,办理完繁琐的入学手续,找到自己的宿舍时,已是下午。四人间,她是最早到的。收拾好床铺和书桌,将带来的几本书整齐码好,那本《物界》的笔记本被她小心地放在了抽屉最里层。

《物界》是她从高二开始断断续续写的一本随笔集,初衷如其名,是想记录世间万物给予她的点滴触动。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本笔记里几乎只剩下了一个人的影子——胡琪喻。

那是她心中,最初也是最终的白月光。

高中时代的林晚星,是人群里最不起眼的存在。成绩中游,性格内向,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总是低着头快步走路。而胡琪喻,是她们班的语文课代表,是那种天生就会发光的女孩。她长得漂亮,不是那种具有攻击性的明艳,而是一种清丽脱俗的美,像清晨带着露珠的白玉兰。她说话声音温温柔柔,穿的衣服总是干净又得体,哪怕是最普通的校服,她也能穿出亭亭玉立的感觉。

林晚星还记得第一次真正注意到胡琪喻,是在一个午后的语文课上。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在黑板上投下大片的光斑。胡琪喻站在讲台旁,代替老师抽查古文背诵。她念名字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林晚星。”

被点到名字时,林晚星正神游天外,心里猛地一咯噔。她最不擅长的就是背诵,尤其是那篇佶屈聱牙的《逍遥游》。她慌乱地站起来,大脑一片空白,支支吾吾地背了两句,就卡住了。

教室里有些细微的骚动,她能感觉到周围同学投来的目光,脸上瞬间烧了起来。

胡琪喻看着她,并没有催促,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她的目光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安抚。她轻轻开口,提示了下一句的开头。

可林晚星还是接不上。她太紧张了,所有的字句都堵在喉咙里。

胡琪喻见状,便柔声说:“没关系的,下课后来找我吧,我再帮你顺一遍。”

她的声音像羽毛一样轻,落在林晚星心上,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是因为得到“特赦”的庆幸,而是一种混合着羞赧、窘迫,以及一丝……莫名抵触的情绪。为什么偏偏点我?为什么点我不会背的?下课找你?我才不去呢!

那种属于青春期少女别扭的自尊心,让她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第一个冲出了教室,仿佛身后有什么在追赶。她跑到食堂,混在喧闹的人群里,心跳才慢慢平复。可那个午后,胡琪喻站在光里,温柔说“下课后来找我吧”的画面,却像一枚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记忆里。

从那以后,她开始不由自主地关注胡琪喻。看她收发作业时轻快的身影,看她与同学交谈时浅浅的笑容,看她穿着一条淡蓝色的连衣裙走过走廊时,裙摆扬起的微小弧度……她像一束光,猝不及防地照进了林晚星灰扑扑的青春里,唤醒了她心中关于“美好”的所有想象。她第一次知道了“白月光”这个词的含义——可望而不可即,却清辉朗朗,照亮心底的角落。

她的《物界》,渐渐变成了写给胡琪喻的无声情书。里面记录着每一次不经意的对视,每一次擦肩而过时闻到的淡淡洗发水香气,每一次看到她获奖或被表扬时,自己心里那点与有荣焉又酸涩难言的复杂心情。

她从未想过表白。那时的她,自卑得像一粒尘埃,觉得任何倾慕的表露,对胡琪喻那样美好的存在而言,都是一种亵渎。她只是默默地将这份感情深埋,任由它在心底发酵,成为她平淡青春里,最隐秘也最珍贵的宝藏。

后来,高中毕业,大家各奔东西。胡琪喻考去了南方的大学,据说是武汉。人海茫茫,联系自然就断了。林晚星曾试图在同学群里寻找过她的踪迹,但她的朋友圈很少更新,偶尔一条,也只是分享风景或者一首歌,没有任何个人状态的透露。

那个白月光一样的女孩,就这样消失在了她的生活里,只留下一个模糊而美好的剪影,和一本写满心事的《物界》。

4

与陈序的恋爱,是真实而温暖的。他填补了她生活中的许多空白,带来了烟火气的快乐。他会带她去探索城市里各种好吃的汉堡店,会在她因为小事沮丧时,用笨拙却真诚的方式逗她开心,会在过马路时下意识地把她护在里侧。

国庆节,陈序坐火车来新乡找她。那是他们确定关系后的第一次小别重逢。林晚星站在出站口,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心跳快得像揣了只兔子。当那个熟悉的高挑身影拖着行李箱走出来,目光在人群中焦急搜寻,最终锁定她,然后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时,所有的不安和思念都在瞬间找到了归宿。

他们像所有普通的情侣一样,牵手逛遍新乡的大小景点,在热闹的商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在傍晚的公园长椅上分享一副耳机听歌。夜晚,他们找了一家小清吧,点了两杯名字花哨的鸡尾酒。灯光昏暗,音乐舒缓,陈序看着她,眼睛亮晶晶的。

“晚星,”他很少这样连名带姓地叫她,语气格外认真,“和你在一起,真好。”

林晚星的心像是被温水泡了一下,软得一塌糊涂。她低下头,用吸管搅动着杯子里的冰块,轻声说:“我也是。”

那一刻,她是真的相信,他们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那些关于差异的疑虑,在真实的陪伴和温暖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然而,差异终究会在不经意间显露痕迹。

有一次,他们约好去看一场电影。林晚星提前到了,在影院门口等他。这时,她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妈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惯常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控制欲。

“星星,到哪儿了?和谁在一起啊?几点回来?女孩子家晚上在外面不安全,看完电影就赶紧回家,别到处乱逛……”

这样的关心,林晚星早已习惯。她一一应着,心里却有些烦躁。挂断电话,一抬头,看见陈序不知何时已经站在面前,正看着她,眼神有些复杂。

“你妈妈……管得很严?”他问,语气听起来像是随口一问。

林晚星有些尴尬,点了点头,“嗯,她不太放心我晚上在外面。”

陈序沉默了一下,然后扯开一个笑容,揽住她的肩,“走吧,电影快开场了。”

他没有再问,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不放心”。他的家庭氛围似乎更宽松自由,他无法体会她那种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即使身在远方,也仿佛能感受到家里投来的担忧目光的感觉。

还有一次,是关于汉堡。

那是十一月,天气已经转冷。他们在一家快餐店,林晚星像往常一样,点了她最喜欢的双层牛肉汉堡,吃得津津有味。陈序看着她,忽然笑着说:“你怎么这么爱吃汉堡?感觉像个小孩子。”

他的本意大概是觉得可爱。但林晚星却莫名地感到一丝被冒犯。她放下汉堡,很认真地说:“汉堡有什么不好?它明明很好吃。”

陈序没察觉到她细微的情绪变化,还在开玩笑:“是是是,好吃。不过以后咱们能不能也试试别的?比如日料?西餐?总感觉约会吃汉堡,有点……太随意了。”

“随意?”林晚星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心里那点不快在放大,“你觉得和我一起吃汉堡很随意?”

陈序这才意识到说错话了,连忙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

“你就是觉得汉堡不上档次,配不上你的‘约会’规格,是吧?”林晚星的语气冷了下来。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为一个小小的汉堡如此较真,或许,是因为这触碰到了她内心深处关于“阶层”、“品味”那些敏感而自卑的神经。她觉得陈序的话,像是在无形中否定她喜欢的东西,否定她的一部分。

那一次,他们发生了恋爱以来的第一次争吵。虽然规模很小,很快就以陈序的道歉和哄劝告终,但那种微妙的裂痕,却像瓷器上的一道细微开片,真实地存在了。

晚上,林晚星回到家,妈妈果然又发来了消息询问。她看着屏幕上妈妈的头像,再想到白天和陈序的争执,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她。她好像被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一边是家庭给予的、带着束缚的关爱,一边是恋人带来的、却隐约透着隔阂的自由。哪一个,她都无法完全融入,也无法彻底挣脱。

她打开《物界》,想写点什么,笔尖在纸上停留许久,却只落下几个墨点。关于胡琪喻的记忆,在此刻变得格外清晰。那个像月光一样清冷的女孩,会理解她此刻的纠结吗?大概也不会吧。她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5

时间不疾不徐地向前流淌,寒假、春节、新的学期、五一劳动节……他们像所有校园情侣一样,经历着甜蜜、争吵、和好、思念。林晚星努力地去适应陈序的圈子,参加他朋友的聚会,尽管很多时候她觉得格格不入,只能安静地坐在角落。陈序也尝试着去理解她的敏感和偶尔的沉默,虽然有时还是会觉得无从下手。

那个暑假,他们一起回了家。小城的夏天,空气黏稠而湿热。他们见面的次数反而比在学校时少了,因为林晚星的妈妈盯得更紧。每次约会,都像是争分夺秒的地下行动。

七月中旬的一个傍晚,陈序送林晚星回家。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云朵像被撕碎的棉絮,漂浮在天边。他们走在熟悉的那条林荫道上,蝉鸣聒噪,却更衬出周围的静谧。

“下学期,我可能要参加一个项目,会经常去实验室,可能会比较忙。”陈序踢着路上的小石子,说道。

“嗯,没关系,你忙你的。”林晚星轻声应着。她心里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大学生活过去了一年,他们似乎都在成长,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是同步的吗?她不知道。

走到她家楼下,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每次他送她到这里,都会在树下站一会儿。

“晚星,”陈序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着她,眼神里有种她看不懂的情绪,“如果我们……我是说如果,以后因为某些原因分开了,你会怎么样?”

林晚星的心猛地一沉。她抬起头,看着他被夕阳勾勒出金色轮廓的侧脸,“为什么问这个?”

“就是……突然想到。”陈序避开了她的目光,声音有些低,“觉得未来好像有很多不确定。”

林晚星沉默了一会儿。她想起胡琪喻,那个无声无息消失在人海里的白月光。她想起和陈序在一起的这一年,那些快乐的、争吵的、温暖的、尴尬的瞬间。她想起妈妈无时无刻的关心和束缚。未来,确实充满了不确定。

“我不知道。”她老实地回答,声音有些哑,“但是陈序,我不会轻易放弃。放弃你,或者放弃任何一段对我来说重要的关系。即使……即使我们以后真的分开了,长时间不联系,我也不会忘记。”

她说得很慢,却很坚定。这是她的真心话。她珍视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份温暖,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无论它最终是否会留下。

陈序看着她,目光深邃,仿佛想从她眼里读出更多东西。半晌,他伸出手,轻轻将她揽进怀里。他的怀抱温暖而坚实,带着少年特有的清冽气息,混合着一点汗水的味道。林晚星把脸埋在他胸前,听着他有力的心跳,觉得这一刻,所有的不确定都可以暂时被抛在脑后。

“我也是。”他在她耳边低声说,呼吸拂过她的发丝,有些痒。

他们在树下拥抱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次第亮起,晕开一团团暖黄的光晕。

“我上去了。”林晚星轻声说。

“嗯,看你进去我再走。”

林晚星转身,走向楼道口。在推开那扇沉重的单元门之前,她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

陈序还站在树下,路灯的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他站在那里,身形挺拔却莫名显得有些孤单,他的目光牢牢地锁着她,那眼神复杂极了,里面有依恋,有不舍,还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深沉的,仿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定般的挣扎。

见她回头,他愣了一下,随即朝她用力地挥了挥手,脸上努力挤出一个和往常无异的笑容。

林晚星也对他笑了笑,转身推门而入。

厚重的铁门在身后合上,隔绝了外面的世界和那个站在光影交错处的少年。楼道里很暗,只有声控灯散发着昏白的光。她一步一步走上楼梯,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非但没有因为刚才的拥抱而减轻,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她总觉得,陈序最后那个眼神,似乎藏着什么她没能读懂的东西。那句关于“分开”的假设,真的只是随口一问吗?

这个暑假,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

6

暑假结束的前一周,林晚星接到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是当时班上的文艺委员,说要组织一次小范围的同学聚会,就在老家县城的某个KTV。

“林晚星,你一定要来啊!好多同学都来呢,好久没见了!”文艺委员在电话那头热情地邀请。

林晚星本来想拒绝,她向来不擅长这种热闹的场合。但鬼使神差地,她问了一句:“都有哪些人去啊?”

文艺委员报了几个名字,然后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哦,对了,胡琪喻好像也回来了,我问了她,她说她尽量来!”

胡琪喻。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晚星心里激起了千层浪。那个她放在心底,如同白月光般存在了整整高中时代的女孩。她会去?

“我……我去。”林晚星听到自己的声音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挂了电话,她久久无法平静。胡琪喻。她回来了。她们,要重逢了。

几年过去了,她变成了什么样子?还像以前那么好看吗?她还会记得自己吗?记得那个在语文课上背不出书,下课就跑掉的、不起眼的同学?

林晚星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拿出了那本厚厚的《物界》。她抚摸着略微起毛的封面,指尖划过那个她自己写下的名字。这里面,几乎每一页,都藏着胡琪喻的影子。她是她的灵感缪斯,是她青春里所有朦胧情感的投射对象。

如今,这个投射对象,就要以真实的面貌,再次出现在她面前了。

她感到一种近乡情怯般的紧张,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她对陈序的感情是真实而温暖的,像冬日里的暖阳;而胡琪喻,则是她心底一道清冷的月光,曾经照亮过她最灰暗的岁月。这两者并不矛盾,却在此刻,让她心绪纷乱。

聚会那天,林晚星在衣柜前挑了很久的衣服,最终选了一条简单的白色连衣裙,是她很少穿的款式。她看着镜子里那个面容清秀,眼神里却带着忐忑的女孩,深吸了一口气。

她提前了一点到了KTV指定的包间。里面已经来了几个同学,正在热火朝天地点歌、聊天。看到她进来,大家热情地打招呼,几年不见的生疏感在几句寒暄中很快消散。林晚星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手里捧着一杯冰可乐,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门口。

每进来一个人,她的心都会提一下,然后又落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包间里越来越热闹,歌声、笑声、骰子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喧嚣的背景音。林晚星的心,在期待和紧张的反复拉扯中,渐渐有些疲惫。她甚至开始怀疑,胡琪喻是不是不会来了。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等待的时候,包间的门再次被推开。

一个身影逆着走廊的光站在门口,光线勾勒出她纤细的轮廓。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裙,款式简单,却衬得她肌肤如玉。她的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几年不见,她褪去了少女的青涩,更多了几分沉静优雅的气质,像一枚被时光细细打磨过的珍珠,温润而夺目。

是胡琪喻。

她真的来了。

包间里的喧嚣似乎在这一刻静止了片刻。有几个同学大声叫着她的名字,招呼她过去坐。

胡琪喻浅浅地笑了笑,目光在包间里扫视了一圈。她的眼神掠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然后,在不经意间,与坐在角落里的林晚星,对上了。

那一刻,林晚星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胡琪喻的眼神在她脸上停留了大约两秒钟。那眼神里,没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没有看到老同学的熟稔,甚至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波动。它只是平静地、甚至是有些疏离地,从林晚星脸上滑过,如同看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然后,她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便径直走向了那边热闹的人群,在一个空位上优雅地坐了下来,很快就被其他同学包围了。

自始至终,她的表情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仿佛林晚星,这个曾经在她的语文课上被点名起来,背不出《逍遥游》的同班同学,这个在高中两年里无数次偷偷注视过她的女孩,从未在她的记忆里留下过任何痕迹。

林晚星僵在原地,手里那杯冰可乐,不知何时已经将冰冷的水汽凝结在杯壁,濡湿了她的指尖。那冰冷的触感,顺着指尖,一路蔓延到了心底。

她以为的重逢,至少会有一个礼貌的微笑,或者一句“好久不见”。她甚至幻想过,胡琪喻会不会还记得当年语文课上的那一幕,会笑着提起,然后她们可以一笑泯去当年的尴尬。

可是,什么都没有。

只有那平静无波的一瞥,像一阵最轻微的风,吹散了她心中构筑多年的、关于白月光的所有幻象。原来,她在她的世界里,从未留下过印记。

巨大的失落和难堪,像潮水般将她淹没。她坐在喧嚣的中心,却感觉置身于荒芜的孤岛。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沉重而缓慢。

她默默地低下头,看着杯中不断上升的气泡,它们到达水面,然后无声地破裂,消失。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

她机械地拿出来,点亮屏幕。

是陈序发来的消息。

“聚会怎么样?好玩吗?什么时候结束?我去接你。”

简短的几句话,带着他惯有的、略显直男的关心。若在平时,她会觉得温暖。但在此刻,在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彻底的单方面“失恋”之后,这几行字,却像是一根细微的针,精准地刺破了她强撑的平静。

她看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头像,再抬头,看向不远处那个被众人环绕、言笑晏晏的蓝色身影。一个清晰得近乎残酷的认知,浮上心头:

她与陈序的恋爱,温暖而真实,却似乎总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薄纱;而她与胡琪喻,这所谓的白月光,原来从头到尾,都只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是她青春里一场盛大而无声的错觉。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谁,才是那个对的人?

她不知道。

她只感觉到,这个夜晚,才刚刚开始。而她和陈序之间,那根在暑假离别时就隐约感觉到的、紧绷的弦,似乎也到了某个临界点。

她深吸一口气,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敲下回复:

“不用了。我可能……要晚点回去。”

点击发送。她将杯中剩余的可乐一饮而尽,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阵短暂的清醒。然后,她站起身,在一片嘈杂的歌声和笑闹声中,悄悄地、不动声色地,离开了包间。

走廊里灯光迷离,空气里混合着酒精和香薰的味道。她独自一人走向出口,脚步有些虚浮,心却异常沉重。

她和陈序的故事,她和胡琪喻的“故事”,似乎都在这个夜晚,走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拐点。

而未来,会怎样?

她推开KTV厚重的大门,夏夜温热的晚风迎面扑来,远处城市的霓虹闪烁不定,像无数个未知的可能。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故事预告

《白月光与汉堡包》是一段关于成长、记忆与真实情感的细腻旅程。当内向敏感的林晚星与温暖直率的陈序从老同学成为恋人,那些看似甜蜜的日常里,却藏着对“我们是否是一类人”的深深不安。林晚星心中珍藏着一段无疾而终的暗恋——如白月光般的女孩胡琪喻,而现实中与陈序的恋情,则充满了汉堡的烟火气与温暖的陪伴。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同学聚会,一场与白月光沉默的重逢,彻底击碎了她多年的幻想,也让她与陈序之间那根早已紧绷的弦,走到了临界点。在真实与幻梦的交错中,他们的故事将如何继续?那个关于“一类人”的疑问,是否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总体时间线

  • 高中时期:

    • 高二: 林晚星因在语文课上被课代表胡琪喻点名背书却未能背出,开始注意到这个“白月光”般的女孩。此后,她开始长期、隐秘地暗恋胡琪喻,并将所有心事记录在随笔集《物界》中,从未表白。
    • 毕业: 两人各奔东西,胡琪喻据信前往武汉,联系中断。
  • 重逢与相恋(当前故事主线的前一年):

    • 专升本考试结束后(暑假初): 林晚星与高中同学陈序在一次偶然的线上寒暄后重新建立联系,通过持续的交流,友情逐渐升华为爱情。
    • 2024年8月24日: 夏夜,陈序在林晚星家楼下正式表白,两人确立恋爱关系。
    • 9月: 两人分别入学沈阳工业大学,开启大学生活。
    • 10月(国庆节): 陈序坐火车前往林晚星所在的城市新乡探望她,共度假期,感情升温。
    • 11月 - 12月: 恋情在校园中稳定发展,但也因性格、圈子差异(如对“吃汉堡”的看法)以及林晚星母亲严格的管束,开始出现微妙的摩擦和第一次争吵。
    • 次年1月: 回家过年,共度小年。
    • 新学期 - 五一劳动节: 经历开学、再次共度假期,同时继续磨合彼此的关系。
    • 暑假(当前故事主线的开端):
      • 七月中旬: 陈序在送林晚星回家时,首次提出关于“未来分开”的假设性疑问,流露出不确定性,为两人的关系埋下悬念。
      • 暑假结束前一周: 林晚星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与阔别多年的胡琪喻重逢,却遭遇对方形同陌路的冷淡对待,心中关于“白月光”的幻想彻底破灭。同晚,她与陈序的沟通也显得异常,故事的情感冲突在此集中爆发。

《白月光与汉堡包》未来发展大纲

核心主题:

在情感与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终将告别记忆的幻影,学会拥抱真实而复杂的当下。

主要人物弧光:

  • 林晚星: 从一个依赖内心幻想(胡琪喻)和外部肯定(陈序)的敏感女孩,成长为能够独立自我、清晰认知并勇敢选择自己所要的成熟女性。
  • 陈序: 从一个虽然温暖但略显笨拙、对关系存在潜在不确定性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学会深度共情、敢于承担责任、懂得如何真正去爱的男人。
  • 胡琪喻: 从林晚星心中一个扁平的“白月光”符号,逐渐展露出她作为一个真实、复杂、同样有脆弱和故事的立体的人。

分阶段发展大纲

第二阶段:裂痕与探寻(故事中段)

  1. 关系的低温期:

    • 聚会那晚之后,林晚星陷入巨大的失落和自我怀疑。她对陈序的态度变得疏离和敏感,陈序敏锐地察觉到变化,却不知原委(他并不知道胡琪喻的存在及其对林晚星的意义)。
    • 两人沟通出现障碍,小摩擦不断。陈序那个“未来分开”的问题,像一根刺扎在林晚星心里,让她觉得预言即将成真。
  2. 《物界》的曝光与冲突爆发:

    • 一次偶然,陈序在林晚星的住处无意中看到了那本《物界》,并读到了其中大量关于胡琪喻的、充满爱慕与伤感的记录。
    • 核心冲突: 陈序感到震惊、愤怒和背叛。他原以为林晚星的心事重重是因为学业或家庭,没想到她心中一直装着另一个人,一个女性。这对于他的认知和自尊是巨大的冲击。一场激烈的争吵爆发,林晚星在情绪激动下可能说出“我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合适”之类的话。
  3. 暂时的分离与各自的成长:

    • 两人陷入冷战,甚至提出暂时分开冷静。
    • 林晚星的线: 在失去陈序的温暖后,她被迫独自面对生活。她开始尝试更多新事物,结交新朋友,在孤独中反思自己对胡琪喻的执念(那更多是对完美和救赎的幻想)以及对陈序的感情(是真实的爱,还是害怕孤独的依赖?)。她开始续写《物界》,但内容不再只关乎某个人,而是更广阔的世界和自我。
    • 陈序的线: 愤怒和痛苦过后,他开始真正思考林晚星的内心世界,尝试去理解那种他从未体验过的、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在情感上的某些“懒惰”和想当然。这个阶段是他从男孩迈向男人的关键。
  4. 胡琪喻的“真实面目”:

    • 因某种契机(如共同朋友的故事、一次深入的交谈),林晚星得以窥见胡琪喻光环下的另一面:她或许也背负着家庭的沉重期望,或许她的疏离源于自身的孤独与保护色,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女”,也是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普通人。
    • 关键场景: 林晚星与胡琪喻可能有一次短暂而平和的对话,胡琪喻或许会为聚会那晚的冷淡道歉(解释为当时自身状态不好或个性使然),这次对话将彻底完成林晚星心中“白月光”从神到人的祛魅。

第三阶段:抉择与和解(故事高潮与结局)

  1. 转折性事件:

    • 发生一件需要其中一方挺身而出的事件(例如,林晚星家庭出现变故,或陈序面临重大人生抉择)。在危机中,分离的两人再次产生交集。
    • 陈序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他的成长和坚定不移的守护,而这种支持是务实、温暖且充满力量的,与胡琪喻代表的“虚幻美好”形成鲜明对比。
    • 林晚星也在这个事件中,看清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和依恋。
  2. 坦诚与深度沟通:

    • 在转折事件后,两人进行一次彻底、坦诚的深夜长谈。
    • 林晚星会解释胡琪喻对她而言是“过去的幻影”和“青春的符号”,而非真实的爱恋对象,并坦诚自己在关系中的不安和成长。
    • 陈序也会承认自己过去的 uncertainty 和不够成熟,表达他经过反思后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新的理解。
    • 核心对话: 他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一类人”——不是指拥有相同的圈子和爱好,而是指愿意为了对方,努力走进彼此的世界,并创造出属于他们“这一类”的共同未来。
  3. 结局:拥抱真实的温暖(开放式或圆满结局)

    • 场景: 故事可以结束在一个温暖的日常场景,比如一个傍晚,两人再次一起坐在快餐店里。
    • 象征性动作: 林晚星吃着汉堡,陈序看着她,不再是觉得“可爱”或“随意”,而是带着全然的接纳和欣赏。他或许会自然地拿起她吃剩的汉堡,咬上一口。这个简单的动作,象征着隔阂的彻底消融。
    • 结尾台词: 林晚星看着窗外华灯初上,轻声说:“其实,汉堡还是很好吃的。” 陈序握住她的手,回应道:“嗯,我知道。”
    • 寓意: 他们选择了一起走下去,不是因为他们完美契合,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彼此,并愿意在真实(哪怕它带着汉堡的普通和琐碎)中构建属于他们的浪漫。而《物界》笔记本,将被林晚星妥善收藏,成为记录她完整青春的一个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