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与反思
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与反思(第一版)
这篇博客源自一段关于亲子关系的对话笔录及其评论区。内容深入探讨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挑战与误解。通过对话笔录中犀利的观点和评论区中真实的案例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亲子关系中的种种困境,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笔录内容总结
这段对话笔录记录了一位教授与多位家长之间的交流,核心思想围绕着 “控制” 与 “尊重” 的冲突。教授的观点犀利直接,直指许多亲子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的过度控制和不当的教育方式。
- 声音敏感与压力:孩子对吃饭声音的敏感,被教授解读为多年来父母否定多于肯定所造成的压力积累 。
- 物品依赖与情感缺失:孩子携带特定被子入睡和旅行,被认为是内心缺失的表现,是孩子用来弥补父母没有做到的情感部分 。教授强调,如果强行拿走,反而对孩子更残酷 。
- 单亲家庭与父母关系:教授指出,孩子说“我没有爸爸”并非事实,而是因为妈妈不允许他去见爸爸 。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父母维持一段冲突的婚姻,每天在孩子面前争吵,而非离婚 。
- 独立性与尊重:对于女儿想参加cosplay而与舅舅婚礼冲突的问题,教授建议让孩子自己处理,以培养其独立性 。他反对父母以“爱”的名义去操控孩子 。
- 游戏时间与“控制”:教授明确反对家长“如何控制孩子打游戏时间”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将孩子“当成一条狗”的控制行为 。
- 物质奖励与情感:当家长试图用物质奖励(如AirPods)激励孩子学习时,孩子的回应“你以为这是在激励我吗?没用的” 。教授认为这反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的情感矛盾,家庭变成了“买卖的地方” 。他建议父母更加灵活,不要计较得失,因为“爱最重要” 。
- “最棒”的赞扬与挫折:教授认为,过度赞扬“你是最棒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会崩溃 。更健康的说法是“你不是最好的,可是你每天可以更好” 。
- 学习动力:教授指出,孩子为应付父母而学习,恰恰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只是这份能力被用来与父母作对 。
评论区观点整理与分析
评论区的内容是真实生活的缩影,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笔录中教授的观点。以下是评论区观点的分类与总结:
1. 关于父母的控制欲
- 物质与学业挂钩:有网友提到,父母会将买榴莲这样的日常行为与“认真读书”挂钩,让孩子感到被物化的压力。
- 生活琐事上的控制:25岁的女儿买裙子、扎头发、用筷子都要被母亲干涉,26岁的成年儿子买袜子也需要妈妈陪同和决定。
- 偏执与自以为是:许多评论指出父母固执己见,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从未考虑孩子的真正需求。
2. 关于家庭关系的影响
- 离婚与伤害:多位网友表示,父母为了“孩子”不离婚,在家里三天两头吵架甚至打架,这比离婚本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他们从小渴望长大,离开家庭。
- 父亲角色的缺失:有评论讨论了“为什么爸爸带孩子孩子不闹”,认为父亲在育儿中往往更倾向于“放养”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有人指出父亲的缺位或不作为,使得母亲承担过多,最终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恶性循环。
3. 关于情感缺失与弥补
- 物质的替代:父母用手机代替陪伴,导致孩子长大后沉迷电子产品。
- 心灵寄托:有人分享自己依赖一个旧被子的经历,与笔录中提到的被子依赖相呼应,并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缺失的替代品。
- 沟通障碍:有网友表示,与父母一起吃饭会感到难受,因为总是被说教或挑剔。甚至有人宁愿给钱也不愿和母亲说话,因为感到烦躁。
4. 批评与指责的负面影响
-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有网友坦言,父母长期的批评和否定导致自己长大后脾气暴躁,缺乏安全感,无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和婚姻。
- 愧疚与矛盾:有人因为母亲的牺牲而感到愧疚,即便厌烦母亲的言行,内心仍充满矛盾和亏欠。
- “最棒”的毒药:评论区再次印证了“你是最棒的”这句话的负面作用,当孩子偷拿东西被母亲夸奖“最棒”时,反而让旁人感到担忧。
综合评说与总结
总而言之,这段笔录和评论区的内容共同描绘了现代亲子关系的复杂图景。核心矛盾在于父母的“爱”往往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和“操控”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评判和干涉孩子的行为,无论是物质奖励、作息安排,还是个人选择,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然而,这种控制欲的根源,往往是父母自身的焦虑、不安全感以及情感上的缺失。
许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表面上可能顺从,但内心却积累了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他们学会了应付、撒谎、讨好,甚至与父母产生情感上的隔阂。当他们成年后,这些童年阴影可能演变为亲密关系障碍、情绪失控、自卑等问题。
教授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它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以操控为目的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控制”孩子,而是去“引导”和“尊重”他们。这包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选择。与其用物质奖励或空洞的赞美去“激励”孩子,不如多花时间陪伴,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然,也有评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完全放任孩子也不可取,这说明**“放纵”与“控制”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然而,大多数案例表明,当前社会更普遍的问题是过度控制,而非过度放纵。
最终,健康亲子关系的核心在于理解、尊重与放手。父母首先要学会反思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只有当父母真正放手,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才能健康地发展出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面对未来的能力。
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与反思(第二版)
一、对话笔录内容整理
在这场“家长提问+教授回答”的交流中,主要涉及的主题包括:
孩子的敏感与依赖
- 有孩子对父母吃饭声音极其敏感,可能与父母长期的压力教育有关。
- 有孩子13岁仍然依赖随身携带的被子,这被解读为内心缺失的补偿。
孩子的恐惧与心理问题
- 有孩子害怕马桶,父母想让孩子克服,但教授认为“爱上马桶”本身并不现实,核心在于理解孩子心理。
家庭结构与父亲角色
- 单亲家庭中,孩子常说“我没有爸爸”。教授强调,不是孩子没有父亲,而是母亲不允许孩子见父亲。这里凸显了父母个人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独立性与家长控制
- 女儿宁愿去cosplay而不参加舅舅婚礼,教授建议让孩子独立面对并处理。
- 家长提问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机,教授直言反对,把控制孩子比作“养狗”。
物品与权利的归属
- 父母买电子产品后又限制孩子使用,甚至批评孩子卖掉手表。教授指出,既然送给孩子,就是孩子的,不应干涉。
激励与奖励的问题
- 母亲想用考试成绩换取AirPods奖励,孩子却表示“没用”。教授指出,母女关系中有“千仇万恨”,奖励只会加剧矛盾。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 家长讲述配偶出轨生子,犹豫是否离婚,担心伤害孩子。教授直言“孩子最大的伤害是父母天天吵架”,维持名义婚姻反而更糟。
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脆弱
- 有父母常夸孩子“最棒”,结果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崩溃。教授指出这是“毒药”,应告诉孩子“我不完美,但每天可以更好”。
学习与动力
- 有孩子12岁完全为父母学习,缺乏自我驱动力。教授认为,这本身已证明孩子“有能力”,只是浪费在与父母对抗。
整体上,教授的观点强调:少控制、少操控,避免错误激励,允许孩子拥有自主权,父母要更多自省而不是把问题推到孩子身上。
二、对整体内容的评价和总结
这场交流暴露了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
- 父母的控制欲过强:试图通过奖励、惩罚、条件交换来影响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 夫妻矛盾对子女的伤害:许多父母以“为了孩子”为由维持婚姻,但实际让孩子长期处于冲突氛围中。
- 父爱/母爱的缺失: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和,让孩子在成长中形成补偿性依赖(如被子、枕头)。
- 教育观念落后:父母常把学习成绩与一切挂钩,而孩子真正缺乏的是理解、尊重和自主空间。
总结来看,这场对话不仅是教育经验的交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共同困境:爱与控制之间的界限模糊。
三、评论区评论整理(列表)
- 雪山有座木子李:反感父母把一切和学习挂钩,小孩吃东西也要背负学习压力。
- 一个没有鱼的海王:小时候父母用手机让孩子安静,长大后又怪孩子沉迷。
- 欣冰乐:25岁仍被母亲控制衣着、发型、饮食,导致频繁争吵。
- ♊️达不niuʰˣ:父母过度要求孩子“听话”,但这种教育模式像养狗。
- 核平鸽🕊️:父母常吵架,孩子只想快点长大逃离家庭。
- 芋芋豆 & 葵葵🌻:抱怨父母在饭桌上说教或制造心理不适,导致抗拒家庭氛围。
- 你念我名字做什么:父母把给予视为恩情,剥夺孩子自主权。
- 金州李浩宇:指出家长总看别人问题,却少反思自己。
- 满山的猴子我的腚最红:见过“26岁还由父母买袜子”的巨婴案例。
- 蔚蓝星辰:很多父母只有“放纵”或“控制”两个极端。
- 流浪の小风:父母剥夺孩子娱乐自由,却不反思自己的娱乐需求。
- 球球不烦:30岁了仍对母亲的提问和唠叨感到烦躁。
- 小小糖水:母亲喜欢曝光孩子隐私,造成长期心理阴影。
- 怪星球:父母家氛围导致了讨好型人格。
- 宋槿:母亲控制欲强,最终导致与孩子断联。
- 小田很甜:即使夫妻关系不好,也坚持不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坏话。
- 雨点yu.🌈:分享童年因恐怖片造成的马桶阴影。
- 骨钉残响:缺少父母肯定,导致情绪脆弱。
- 栖鹭:讽刺“你是最棒的”教育方式。
- Nothingness:弟弟从初中开始闭门不出,可能与心理问题相关。
- 恨与浅水:认为长期吵架不如早点离婚。
- 酷酷的迷:父母在消费上过度抠门,导致孩子失望。
- qx:成年后仍依赖童年被子,说明心理寄托的延续性。
- 天地广阔:父母不离婚导致孩子抑郁,离婚后才感到自由。
- 知更:既讨厌母亲,又觉得亏欠母亲,心理矛盾。
- 超可爱的蛙蛙:父母缺少夸奖,造成负面情绪。
- Baby:批评父母要求孩子自控,却自己做不到。
- 荷西:很多父母以孩子为借口不离婚,其实是自己不想离。
- 焉知:母亲只偏袒姐姐,导致家庭不公。
- 怎么肥四:父母离婚后,姐姐对男性失去信任。
- 辣子鸡块:童年缺爱依赖枕头,长大后逐渐摆脱。
- 装忧郁被鸡叨:认为“舅舅婚礼”本质是母亲的人情往来,不该让女儿承担。
四、评论区评论的详细评说与总结
评论区的声音几乎是一致的:
- 控诉父母控制欲:许多成年人仍在回忆里感受到父母的“强行干涉”,无论是生活习惯、学习成绩,还是消费选择。
- 表达长期的心理创伤:有评论者提到饭桌阴影、青春期隐私被曝光、父母吵架,甚至导致成年后焦虑、讨好型人格。
- 反思父母的矛盾与伪善: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自律,一方面自己却缺乏自我约束;一方面说“为了孩子不离婚”,实则是自己不敢面对现实。
- 个别积极声音:如小田很甜,强调不诋毁对方、让孩子自己判断父母品质,这是一种更健康的做法。
- 极端与折中的思考:部分人认同“不要过度控制”,但也提醒完全放养会导致风险,父母仍需建立底线和价值观。
总体上,评论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远比教授课堂上讲的更尖锐、更普遍。
五、整体博客总结
这份对话与评论展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
- 父母常以“爱”为名,却在无形中施加了压力。
- 孩子表面听话,内心却充满抗拒与创伤。
- 许多成年后依然无法走出童年阴影,甚至影响婚姻与人格发展。
- 健康的教育应当是“尊重+理解+陪伴”,而不是“控制+否定+交换”。
无论是教授的犀利点评,还是评论区的真实案例,都提醒我们:
👉 爱孩子,不是要“操控”孩子,而是要“陪伴”孩子。
👉 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依赖父母的控制,而是学会独立面对世界。
评论区逐条整理与评说(完整版)
1. 雪山有座木子李
我特别反感父母把什么事情都和读书挂钩。
前几天我给小表弟买榴莲吃,他妈妈就在旁边不停的说:哥哥买这么贵的榴莲给你吃了要认真读书,只有认真读书哥哥才会再给你买东西。吃了这么贵的东西更要认真读书,不然对得起这些东西啊。给我听的都应激了,小表弟吃的也没那么开心了。
总结: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强行捆绑,剥夺了孩子单纯的快乐,让孩子即使在享受食物时也背负压力。
2. 一个没有鱼的海王
孩子小时候,就掏出个手机给孩子看动画片,因为这样孩子就能安安静静坐在那好久,省心。
等孩子长大了又觉得自己孩子一整天看手机玩游戏,不学习也不帮自己分担家务,叛逆一点也不听话。
拜托,就算是花花草草想要好看都得动手施肥修剪,养个孩子你就希望不管不顾就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了?
总结:父母早期图省事埋下后患,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和引导,而不是“甩手式养育”。
3. 欣冰乐
我从来不爱和我妈一起逛街也难得回家,今年回去和我妈逛商场我给自己买裙子她这个说丑那个不合适,我根本都没问她的意见她就强制不让我买单我喜欢的说丑非要买她喜欢的,我今年都25了[微笑]平时头发扎起来还是披下来也要管,用筷子拿远了拿近了也要管,见面就没有不吵架的时候。
总结:父母的控制延伸至成年,剥夺独立选择权,导致亲子关系长期紧张。
4. ♊️达不niuʰˣ
前段时间收玉米,整个院子铺满了晒在那里,我三岁的儿子抓玉米粒🌽放到关掉的脱粒机里面,看到玉米落下来蹦蹦跳跳的说好开心、真好玩,我公公就一直阻止他,说他不听话,我说你要听话的就养条狗[酷拽]
总结:孩子的探索欲和天性常被压制,大人把“听话”当核心标准,忽视了孩子的自然成长需求。
5. (同条继续)5岁就开始留守儿童生活
5岁就开始留守儿童生活,生活费也不及时给,生病也不管,反正各种不关心像没我这个人一样。后来高中了就开始说最疼我这个闺女,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书,以后他们老了别的哥哥姐姐都靠不住,就靠老闺女给他们养老。不顺着他们就是白眼狼,不孝顺。真的,一听他们说话就炸[发怒]
总结:童年缺乏关心,成年后却被要求“孝顺”,这种反差让孩子感到愤怒与不公平。
6. 核平鸽🕊️
这老师很牛。确实,夫妻过不下去了就别硬撑,三天两头在孩子面前不是打就是吵,孩子是更累的,特别是一个小孩的情况下,会感到孤独。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我从小的愿望就是赶紧长大,赶紧离开这个家。初中我读书不敢说很历害,也是重点班中上的水平,毕业考个高中,再考个普通大学应该没问题。但我初中填志愿时,六个班三百多人,我是唯一一个考中技的。因为技校全是在外地的……后来家里不让,双方各退一步,选了本地技校,我又选了只读两年的,有推荐到外地工作的学校。我如愿出到外地工作,我三年打死不回家。后来亲戚来我哪城市,说好听点,就是邀我回家,实际上是押我回家。
总结:父母争吵比离婚更伤害孩子,孩子渴望安宁,而不是名义上的“完整家庭”。
7. 芋芋豆
现在只要是和我爸一起吃饭都会吃的快,在饭桌上多待一秒都很难受,什么事情都能说教,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没事找事,我吃的少不行,吃的多也不行,我从小就不吃肥肉和皮那些,光看见就很恶心,我爸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就是要故意问我吃不吃来恶心我,然后我说不吃,他最后来一句“是我胎投太好了”[呲牙]
总结:饭桌说教、冷嘲热讽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导致对家庭聚餐本能抗拒。
8. 葵葵🌻
确实,我爸妈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说教,然后等我18了我要么等他们吃完再吃,要么自己打饭去房间吃 [捂脸]
总结:饭桌教育让孩子逃避与父母的共餐时光,本应温馨的场景成了心理负担。
9. 你念我名字做什么
借给你用真的太有感觉了。
很多父母他们觉得养你是在帮助你。
我帮你结婚,帮你带孩子,给你的一切不是让你随意支配的,他们给的就可以随意插手进来闹事。
亲人不像亲人像恩公,儿女不像儿女像员工。
这也是为什么婆媳关系一直紧张的根本原因。
绝不吃亏,但让孩子一直吃语言上和心理上的愧疚。
总结:父母把养育当恩情,亲情关系异化为“施恩与报恩”,孩子难以拥有独立与自由。
10. 对对对,你说的对
现在咱们再看看“为什么爸爸带孩子孩子不闹”这个话题。因为爸爸是“你先干啥我干啥,不出事就行”,妈妈则是“我想你干啥你干啥,你干这个万一出事呢” [大笑] 并且就这个话题,评论区还能吵起来,这时候那种控制欲家长一眼就能看出来。
总结:父亲的“放养”与母亲的“控制”形成对比,说明教育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孩子的反应。
11. 金州李浩宇
总结了一下全是只看得到别人的问题,不知道反思自己的家长。
总结:直指核心:很多父母只会指责别人和孩子,却很少真正自我反思。
12. 满山的猴子我的腚最红
我开店,也会发现很多父母有问题,一进门跟我说要给孩子买袜子,我说几岁的孩子,男孩女孩,告诉我26岁的男孩,然后指指旁边,26岁还是孩子????还要妈妈带着出来买袜子?让孩子自己选,选了妈妈又不让买,最后还是买走了妈妈给他选的袜子,26岁的巨婴宝宝一脸无奈又顺从…真的服了[不失礼貌的微笑]这是什么世界
总结:过度控制延续到成年,养出了“巨婴”,剥夺孩子独立人格。
13. 蔚蓝星辰
有个点,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极限思维,养小孩他们只知道“放纵”或“控制”,没有中间选项 [捂脸] 。
总结:教育极端化,缺乏灵活的中间地带,导致孩子要么被放养,要么被压制。
14. lxm.🌈
为什么都是妈妈在提问呢 [尬笑] 因为她们说的这些问题在爸爸那里都不是啥问题,只要不是作奸犯科的事情就大胆去干就行了 [看]
总结:父母角色差异显著,很多父亲相对宽松,而母亲更容易陷入过度担忧和控制。
15. 流浪の小风
你要允许小孩子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哪怕这个行为不健康,无论是手机游戏电视,你总得找个代餐给他才行,而且是他喜欢不是你喜欢,别说学习,你怎么不说你一天24小时除了睡就是工作?你自己玩手机娱乐的时候别人让你工作你乐意?
总结:父母要求孩子放弃娱乐,却忽略自己同样需要娱乐。孩子同样有权利享受自由的放松方式。
16. 球球不烦
老师能解答一下我吗,我现在三十岁了,只要我妈开始问我问题我就会烦躁,比如我去哪里了,吃饭没有,或者跟我抱怨什么我也会很烦(就是我宁愿给她钱也不想听她说话)
总结:成年子女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厌烦,本质是长期缺乏良性沟通,父母的语言带来的是压力而非温暖。
17. 小小糖水
除了吃饭的声音,我妈和别人打电话的笑声,和电话那头的人一起贬低别人的语气都让我感到抓狂和崩溃,我年纪不小了,还是走不出来,没有办法和她待在一个空间。我现在想想觉得应该是我小时候的阴影,晚上睡觉,可以听到她在房间里和我爸说上一个小时我的坏话,她到处和别人说我的隐私,青春期胸部发育了来月经了都要被她到处和亲戚说,仿佛自己没有被当成人对待过。
总结:母亲侵犯孩子隐私、缺乏边界感,造成严重的长期心理阴影,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活状态。
18. 怪星球
结婚之前我脾气暴躁,没安全感睡觉必须靠墙,去外面吃饭必须背对阳光坐角落里,讨好型人格,爱撒谎把贵的东西报低价格,结婚后这些毛病全没了,爸爸妈妈也对我不赖,但在他们面前我就是放松不下来,公婆是很好的人,他家庭氛围很好,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做错事是不用害怕不用撒谎的。
总结:原生家庭的压抑氛围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而健康的家庭氛围能逐渐治愈这些问题。
19. 咖喱阿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说小孩淀粉过敏怎么办,医生说“那就别吃米饭啊,不吃不会死”,父母一直在问怎么能让小孩吃米饭[笑哭]
总结:父母往往固执地坚持“常规正确”,忽略了孩子的特殊性需求,甚至把问题复杂化。
20. 宋槿😚
我妈的控制欲也很强!而且偏执的以为她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我好!从来没有想过我到底需不需要她这样做!而且很少会在外人面前说我的好,除非在她醉酒的情况下,总觉得我做什么错什么!总是固执己见的以她所谓的年龄大阅历深见识广来对我说教!她和我爸在我9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我就在我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来她身边之后她还老说我外公外婆的一些不是!我真的就很反感她这样!所以自从5个月之前和她大吵了一架之后我就搬出来住了!再也没和她联系过!
总结:母亲的强控制欲和负面言语让孩子彻底断联,父母口中的“为你好”往往是自我中心的干涉。
21. 小田很甜
其实是这样的,我跟我老公不管感情怎么样,他对我做了什么,但是我不会跟孩子说,她有权利享受她应得的父爱,我不会诋毁她爸爸,但是孩子大了,她自然能看清她爸爸是什么人,我再让她尊重她爸爸,她已经不听我的了[捂脸][捂脸][捂脸]
总结:这是比较健康的态度,父母尽量保持中立,不剥夺孩子感受父爱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判断父母品质。
22. 雨点yu.🌈
别说小孩了,我小时候看了个恐怖片,马桶里有个死人头,别人上厕所就冒出来盯着那个人的屁股,我现在大了都有阴影,怕下面有个死人头盯着我屁股[憨笑]
总结:童年经历的恐惧会留下长远心理阴影,这说明孩子的恐惧需要被理解而不是忽视或强行消除。
23. 骨钉残响
家里很少肯定我什么事 从来都是说只要活着健康就好 所以导致我每次一个他们聊天 我感觉到他们有一丝丝想要指责我的地方 我马上就会急眼 然后泪失禁 其实想想也没有那么过分 就是情绪控制不住[流泪]
总结:缺少肯定和鼓励的环境,让孩子成年后也变得敏感、情绪脆弱,容易陷入负面反应。
24. 栖鹭
你是最棒的,听到这句话就头疼,院里有个小孩偷拿我女儿的玩具,藏家里不给,她妈妈知道了还夸她女儿是最棒的[捂脸]
总结:盲目的“最棒教育”让孩子失去自我认知,甚至纵容错误行为,带来不良后果。
25. 茄茄茄汁
我妈不离婚的理由也是怕我和我弟感受不到父爱 可是我的爸爸也没给过什么爱 每天脑子里只有打麻将 我说我和弟都这么大了 不需要陪伴了你们可以分开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妈死个舅子都不愿意离 尽管我和我弟都已经不住在家里了 随便她了
总结:父母以“孩子需要父爱”为由拖延离婚,其实孩子早已感受不到父爱,这种坚持只是自我欺骗。
26. Nothingness
我弟从初中开始就不爱出门了,钱也够,现在高二,平时放假除了同学叫他死也不出门是为什么,平时在房间里也总是把窗帘拉着,没人跟他说话他也不说话,在家里也是房间也不怎么出,除了上厕所和吃饭。
总结:典型的社交退缩倾向,可能与家庭氛围或心理健康相关,需要理解和疏导,而不是一味批评。
27. 恨与浅水
我觉得父母一直吵架,还不如早点离了,说什么为了孩子,其实孩子才是受到伤害最大的[听歌][听歌]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捂脸]
总结:父母的长期争吵比离婚更伤害孩子,维持表面婚姻并不能保护孩子。
28. 球球不烦(补充评论)
有些觉得大师说的挺对的,有些我觉得分人分事,比如卖手表那个,这么小的孩子万一是由于什么事情的引诱卖了换钱做一些更不好的事情难道家长就是说随他支配吗?能够理解大师的意思是不要控制孩子,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养吧,最起码的道德三观还是要建立的。
总结:提醒父母在放手与管控之间要有平衡,不是“完全自由”,而是“有限度的自由”。
29. 还没想好起什么名字
让我想起了暑假回老家婆嫂子说孩子不吃馍,吃饭的时候不吃馍光吃菜,每次吃饭都打一顿,我问孩子吃面条吗?孩子说吃,我问吃米饭吗?孩子也说吃,我问孩子吃饼包子这类的吗?孩子都说吃,就是问我嫂子,她只是不喜欢吃馍,你为啥非要让她吃馍,不喜欢吃馍只是她的喜好问题,我嫂子就说河南人哪有不吃馍的,我说不喜欢吃又没有错,她不喜欢这样你少做这样不就行了,或者你做馍的时候给她下点白面条让她就菜吃,或者电饭锅蒸点米,又不是多麻烦的事,这两样比蒸馒头还省事呢,这开学了我们已经走了也不知道她听进去没有。
总结:父母常常把个人习惯当成“必须”,不尊重孩子的喜好,导致无谓的冲突。
30. 无痕陛下
如何让孩子不打手机?融入他的爱好,一放假就带出去旅游玩,下馆子,动漫展就可以了[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当年我们不玩手机是因为有小伙伴叫我出去玩,现在小伙伴都在玩手机。
总结:解决沉迷手机的办法不是单纯限制,而是提供替代性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满足其社交与娱乐需求。
31. 鹅鹅
我妈当时就逼我在她和我爸之间选择 整天就在家里吵吵吵 还不如快点离了 还说为了我不离 可是我爸根本就不在乎我也不在乎她 那段时间还小但是留下很大的伤害
总结:父母以“为了孩子”为由维持争吵的婚姻,本质上给孩子带来更深的心理创伤。
32. 酷酷的迷
在采摘园上班,见到最多的是:本来父母说带孩子来玩的,结果孩子要买个泡泡器就5块钱,说贵不买!要买份牧草喂小动物5块钱,说贵不买,说去摘水果问孩子吃哪种,答了又说那种贵不摘。
我都觉得窒息,等下回家了肯定还说孩子为什么不开心,花了钱专门带他出来玩的。
总结:父母在小事上过于苛刻,剥夺孩子简单的快乐体验,结果适得其反。
33. _____-
我爸妈至今都不认为 我无法开展正常亲密关系无法走进婚姻这个事情 与他们有关。
总结:父母否认家庭教育对孩子长期影响,实际上却可能深深塑造了孩子的亲密关系模式。
34. 文刀半瞎
我家娃玩手机的时候,我就陪他拼积木,去外面游乐场,天气不热就让他跟小朋友在楼下玩。如果我没空,那我就让他玩手机,坐我旁边玩,注意坐姿和距离,控制时间就行。
总结:一种更平衡的教育方式——既不完全禁止,也不完全放任,而是陪伴与适度引导。
35. qx
哈哈哈 这个小被子我33岁了还在盖,硬硬的材质,窝个尖尖划手掌心,很快就情绪稳定踏实的睡着了。可惜了,几十年了都洗烂了,想找个类似材质的都找不到,现在这种材质的布料还不好找了。
总结:成年后依然保留童年心理寄托,说明某些依赖不仅是“幼稚”,也可能是自我安抚和情绪稳定的方式。
36. 天地广阔
小时候妈妈总是说她不离婚是为了我,整得自己一度抑郁,内心愧疚,抬不起头来,压力很大,觉得自己不应该来到世上,后来他们终于离婚了,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拥有了尊严和自由。
总结:父母不离婚的“牺牲”往往成为孩子的负担,甚至造成抑郁,真正解脱反而来自分开。
37. 知更
我很讨厌母亲吃饭咀嚼的声音,但是我又觉得她也很可怜,时常觉得亏欠,感觉她也很不容易,总是力所能及的去补偿[流泪]而且我很爱她[流泪]这种心理真的很矛盾说不出来是为什么。
总结:孩子对父母既有抱怨又有同情,形成复杂的矛盾心理——怨恨与爱并存。
38. 超可爱的蛙蛙
没错 我妈从来不夸奖我 做出成绩叫我不要沾沾自喜。做得不好就叫我好自为之。所以我现在大了,看她干什么我都觉得不爽,很烦躁的感觉。
总结:长期缺乏正向反馈,让孩子对父母形成负面情绪,即便成年后仍带着抵触。
39. Baby
说小孩儿这不好那不好,没有自觉性没有自控力,自己几十岁了能每天积极上班有空就学习到点就睡控制自己不玩儿手机吗。
总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高于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共情,教育容易流于双重标准。
40. 荷西
大部分的人离婚说怕孩子有创伤[憨笑]都是因为心里不想离觉得如果拿孩子当借口另一方会不会心软[憨笑]
总结:许多父母以“孩子”为借口,其实是自身不想离开,孩子被当成拖延和试探的理由。
41. 羚羊小小🐥
我家在乡下,我女儿捡了一只猫,那只猫天天在鸡窝,狗窝,茅屎坑🕳️到处爬。她还偷偷放床上睡。[微笑]13岁,讲了很多道理,她都听不进去。所以我把她跟猫丢杂货屋去睡。
总结:父母往往用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耐心沟通和教育,方式可能粗暴但却是常见现象。
42. 香菜小丸子
我妈不仅想要知道我的所有东西,还想知道与我有关的人的一切,我谈了一个男朋友,她问我人家一个月挣多少,有多少存款,家里有多少存款。我知道她可能考虑到以后我们可能会结婚,但是我们刚刚在一起她就要知道这些,我说我不知道她都要问我为什么不知道[摊手][摊手][摊手]
总结:父母的过度介入甚至延伸到孩子的伴侣关系,缺乏边界感,导致孩子反感与压力。
43. 焉知
有个女的跟我妈似的,每天幻想家里和谐的景象,但家里有矛盾从不解决,一有事就哭,我姐总欺负我,我妈从没出面解决过,自己又没主见,全都听我姐的,给我姐买辆车,轮到我买的时候就说没钱,说不体谅家里,说家里有一辆新车就可以了,但是我姐的车从来不给别人碰,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新车,还把家里的车开走,结果弄的家里不方便,我妈全都听我姐的[尬笑][尬笑][尬笑][尬笑][尬笑][尬笑]
总结:家庭中的偏心和不公正处理,加重了兄弟姐妹间矛盾,也让孩子对父母失望。
44. 怎么肥四
我父母离婚,我姐跟着我妈,估计我妈天天说,导致我姐现在变成了完全不相信男的,叫我爸都是直接叫名字[尴尬流汗]
总结:父母的言语灌输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别观念与人际信任,甚至改变人格特质。
45. 辣子鸡块
确实是有一些心灵寄托的东西,但确确实会慢慢的摆脱,就比如小时候家长很忙,然后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那个时候就蛮缺爱的,有个心灵寄托的就是枕头,哪怕学校放假回老家住,也带着那个枕头,但慢慢的也就没那么在乎了,两种推论,第一种就是我摆脱了那种状态,变成熟了,第二种推论是我弥补了那种缺陷,不再需要寄托。
总结:童年的依赖物品是一种补偿性心理,但随着成长和环境改变,依赖也会自然减弱。
46. 装忧郁被鸡叨
女儿不想去舅舅的婚礼,为什么要女儿说,没有妈妈这个中间人的话,这个所谓的舅舅根本就不成立,这个舅舅对他来说就是个陌生男人而已,所以应该是妈妈去处理,是妈妈的人情往来。
总结:孩子的社交圈与父母的人情往来是两回事,不应强行把孩子拖入大人的社交关系中。
